認識紫錐花運動

反毒紫錐花介紹

紫錐菊(Echinacea spp.)為原生於北美地區的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, 學名為Echinacea spp., 英文名為Purple coneflower ,中文名稱為紫錐菊、松果菊或紫錐花,台灣於民國89 年從國外引進試種,發現可適合台灣的氣候土壤條件栽培。北美印地安人是最先利用紫錐菊治療蛇蟲咬傷、其他皮膚傷口和醫治牙痛及喉嚨痛等。後來歐洲各國對紫錐菊的藥用效果發生興趣,特別是德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最多,發現紫錐花部分成份有強身的功能。

紫錐花運動起源

  • 背景:
  •   政府為擴大宣示反毒,自83年開始舉辦「全國反毒會議」,迄今19年,但因新毒品層出不窮,其種類、偽裝形態及變異,不易完全察覺阻斷,故反毒宣導似難一仍舊慣,而有必要予以提高層次,以嶄新及系統性之作法加以有效因應。回顧我國近百年重大文化覺醒或風行活動,多起自校園,如民國初葉之五四運動、晚近60年代之校園民歌,均從校園發軔,擴散至社會,帶動沛然莫之能禦的風氣,引領了時代風騷。校園之於社會的其他系統,是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,因學生年輕識淺,涉世未深,對次文化的引誘抵抗力較弱,易受外力或有心人士的影響;但學生亦是一群有理想、熱情、自覺、自醒能力的青年或青少年,相信在優質的文化刺激下,能對當前不良風習予以批判,並做出正確的抉擇。
  •   我們認為人類施用毒品是一種嚴重的「病態文化」,為了消弭這種「病態文化」,依循以往歷史經驗,更認為應從有熱情、有理想的校園塑造新思維、新觀念,引導青年學子對自我生命的期許與熱情,以消除人類病態文化為21世紀的青年任務之一,並以兼善天下的抱負,將反毒的紫錐花運動由我國校園、社會再推向國際,讓全球國際社會共同奮鬥。
  • 推動構想:
  • 馬總統於101年6月2日 出席101年反毒會議之反毒博覽會時,在民間團體、教育部蔣部長及 總統傳遞揮舞「紫錐花運動」旗幟,宣示「紫錐花運動」,由校園推向社會,由國內推向國際,全球一起來,並爭取國際認同此一反毒意象及作為永久反毒代稱。

  • 紫錐花運動目標

  • 一、校園宣導紫錐花運動,建立無毒校園。

    二、社會傳播紫錐花運動,掀起反毒風潮。

    三、國際推廣紫錐花運動,呼籲各國響應。


  •  

  •  


 




紫錐花運動

這部中道反毒微電影,主要內容就是要宣導校園的無毒,和營造一個和平且美好的校園環境